改革需要確立新主題和目標
|
“尋找改革突破口”專家談(五)
|
|
2013-02-22 作者:汪玉凱(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
黨的十八大以后,新一屆領導層勵精圖治,在第一時間內做出轉變作風的八項規(guī)定,并從政治局做起;對腐敗采取持續(xù)高壓態(tài)勢,不斷加大反腐的力度;強調憲法的權威和依法治國的極端重要性。應該說,這些舉動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得到了社會的好評和認同。那么,下一步中國的改革究竟會如何發(fā)展,改革應遵循什么樣的策略,這些都是需要認真思考和討論的。 要充分估計改革的難度 中國目前的改革是非常困難的,已進入攻堅階段或者深水區(qū)。這就是說,在考慮未來中國改革的路線圖或者選項的時候,首先要對改革面臨的形勢有準確的判斷。我個人理解,當前改革的困難之處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在社會利益格局發(fā)生嚴重扭曲的背景下進行的。經過多年的改革與發(fā)展,中國社會利益格局已經發(fā)生了重大改變,不合理的利益格局甚至被整體固化了。新的領導層必須面對這個事實,即任何試圖打破這個利益格局的改革選項,都可能遇到極大的阻力。 二是社會情緒的不斷表達和持續(xù)上升,反過來加大了改革的壓力,縮小了改革的操作空間。一方面公民社會在不斷發(fā)展,大家對改革的預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甚至對個人價值實現的追求,伴隨著網絡社會到來和中國社會的進步,在快速攀升;另一方面我們的許多黨政管理部門,仍然沿襲傳統(tǒng)的管理模式在既定的框架中運行,這就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沖突。如果我們的管理不能順應社會的潮流,還以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來推進改革的話,這條路將會越走越窄。 三是改革的綜合性特征日益明顯。經濟、政治、社會等問題相互交織,形成牽一發(fā)而動全局的局面,這與改革開放初期的單項改革、單兵突進式的改革形成了鮮明的差異。比如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就決不是靠經濟領域的改革能夠解決問題的,而是與政治、社會問題息息相關,如果沒有綜合的配套改革,單兵獨進很難成功。 改革需凝練鮮明目標和主題 從凝練改革的主題來看,過去20多年我們一直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改革的主題,有很大的包容性,也獲得了極大成功。但目前改革再用這個主題,顯然不能適應當前我國的實際情況了,因此,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公共治理變革”作為主題,也許更加合適。之所以如此,理由有三: 首先,政府愈來愈成為社會矛盾的中心和聚焦點。這些年來的一個基本現象就是,圍繞公共治理所產生的經濟、政治、社會問題越來越多,不管是公民權利的保障、法治,黨政關系的處理,還是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與改革、社會沖突等,幾乎都與黨政部門的公共治理體制、作為、效率有關,因此,政府公共治理的能力、水平、行為,都對整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影響越來越大,也使政府的改革顯得尤為重要。 其次,政府管理前端與人大、司法、黨政權力的劃分等政治領域改革密切相關,后端與經濟社會領域的治理與改革也直接相聯,如經濟領域的市場作用的發(fā)揮、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投資體制改革以及社會領域的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社會組織的培育等,沒有一樣可以離開政府。換句話說,上述諸多領域的改革,如果離開政府本身的改革,幾乎都不可能成功。這就是說,以政府為中心的公共治理改革,事實上已經成為連接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的結合部、中間點,帶有明顯的綜合和主導的特征。 第三,作為公共治理主體的黨政自身改革的成功與否,在一定程度上又直接決定著其他方面改革的成效。如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調整、黨政關系的處理、構建公權力制約的環(huán)境、政府職能的轉變、政府結構的優(yōu)化以及政府管理方式的改革等。如果沒有這些關鍵問題改革的成功,其他改革也很難真正取得突破。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公共治理的改革已經歷史地走到了前臺。 未來改革要有重點突破 從目前中國的實際情況看,即使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公共治理變革”主題下,也不能全面出擊,而是要有重點地突破。要緊緊抓住當前我國改革發(fā)展中群眾最關注、問題最突出的幾個關鍵點,下大力氣推進,力求實現突破,取得成效。具體來說,主要應集中在三個領域: 一是反腐敗改革。要把當前反腐敗的勢頭繼續(xù)推向前進,保持對腐敗的高壓態(tài)勢,并由運動式的反腐逐步向制度性反腐的方向發(fā)展。要在反腐敗中探索在一黨執(zhí)政條件下約束公權力的制度框架,包括及時啟動財產申報公開制度等。 二是司法改革。這方面十八大提出了很高的改革目標,要著力落實和推進。不久前中央宣布要廢除勞教制度以及啟動審判制度改革、戶籍制度改革以及信訪制度改革,已經釋放出了重要信號。要特別在保障憲法權威、確保司法公平公正上做文章,體現依法約束公權,保護私權,給民眾以信心。 三是以黨政自身的改革帶動經濟社會領域的重點難點改革。黨政自身的改革,要防止走過場。執(zhí)政黨的改革,關鍵在于在堅持黨的領導的前提下,如何防止權力邊界的泛化,影響人大、政府等國家權力主體正常地發(fā)揮作用。政府改革要有大動作,但要防止沒成效的頻繁出擊。對于大部制改革,不應該只注重形式上的合并,更應該注重政府職能的重組、融合和轉變。在充分準備和廣泛討論的基礎上,可以集中力量、時間改革一次,確立政府的基本組織架構,之后要相對穩(wěn)定,特別對于政府組成部門要力圖使之法定化,不宜頻繁調整。 用政府管理改革帶動經濟社會改革,具體到經濟領域,要突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財稅體制改革、投資體制改革、政府和市場關系的調整、壟斷行業(yè)改革、國有企業(yè)的改革等關鍵領域,以此減少政府對市場、社會的過多干預,解決長期困擾我們的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