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游客在洛陽牡丹園內欣賞大田牡丹花。新華社發(fā) |
 |
在洛陽街頭,一名藝人在現場繪制以牡丹為題材的美術作品。記者
王頌/攝 |
“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币荒暌欢鹊穆尻柲档せ〞衲暧辛艘粋新的名字——“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jié)”,升格為國家級節(jié)會,意味著牡丹花會實現“華麗的轉身”,以牡丹為媒,千年古都洛陽在努力打造國際文化旅游名城的道路上有了新的起點。
國家級節(jié)會的新使命
每年的牡丹花會,洛陽都會成為牡丹的海洋,上千個品種6000余萬株的牡丹,在近20家牡丹觀賞園和大街小巷次第開放,游人如織,比肩接踵。
今年的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jié),是洛陽牡丹花會升格為國家級節(jié)會的首屆活動,它以“洛陽牡丹,富貴天下”為主題,除在洛陽設主會場外,還在北京市和上海市設分會場,讓更多的人能夠欣賞到洛陽牡丹的國色天香,擴大牡丹文化節(jié)的影響。
曾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洛陽牡丹花會自1983年以來,年年舉辦,已經成為全國四大節(jié)會之一,給洛陽經濟社會發(fā)展帶來了一系列變化:為洛陽塑造了一張新的城市名片,帶動一輪新的牡丹研發(fā),形成一個新的牡丹產業(yè),增添一批新的城市景觀……經過多年的歷練,洛陽牡丹花會已逐步發(fā)展成為重要的國際旅游盛會。
目前,洛陽牡丹年產值已達到10億元,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和日本、法國、美國、荷蘭、新西蘭、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牡丹年銷售量達到1000萬株。洛陽還形成一個新的牡丹產業(yè),成功推出牡丹書畫、牡丹攝影、牡丹郵票、牡丹餅、牡丹瓷、牡丹枕、牡丹茶、牡丹化妝品等文化旅游產品。一屆花會僅旅游創(chuàng)匯就達數千萬美元。
從最初的“花會搭臺,經貿唱戲”到本屆“以人為本、牡丹為媒、文化為魂,擴大交流合作,推動科學發(fā)展”的牡丹文化節(jié)宗旨的變化,牡丹花會被賦予了洛陽旅游的一個新使命,對洛陽市定位于打造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和國際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有著直接的促進作用。
厚重文化下的旅游新實踐
洛陽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和著名古都,先后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晉等13個朝代在此建都,是中國建都最早、歷時最長、朝代最多的古都;商、周、漢魏、隋唐五大都城遺址舉世罕見。
龍門石窟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石刻藝術寶庫,中國四大石窟之一,2000年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白馬寺是佛教傳入我國后興辦的第一座官辦寺院。關林是國內唯一冢、廟、林三祀合一的古建筑遺存。北部邙山遺存有東周以來以諸朝皇陵為主的中國最大的古墓葬群和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館。天子駕六博物館、漢光武帝陵、龍馬負圖寺、千唐志齋、王鐸故居、白居易墓、狄仁杰墓等眾多國家級、省級文物遺址星羅棋布,不勝枚舉。
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古都洛陽,自然風光毫不遜色,山川秀美,風光旖旎。北有黃河及小浪底-西霞院風景區(qū)、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qū);西有世界地質公園黛眉山和國家森林公園花果山;南有“北國第一溶洞”雞冠洞和國家森林公園白云山、龍峪灣,“北國水鄉(xiāng)”重渡溝,以及木札嶺、老君山、陸渾水庫、伏牛山滑雪場等風景名勝。伊、洛、瀍、澗四條河流縱橫其間,近25公里長的洛浦公園宛如一幅丹青長卷鑲嵌在城市中心。面積達3000多畝的隋唐城遺址植物園,與城市周圍的周山、龍門山、小浪底、上清宮等森林公園相互拱衛(wèi),構成了巨大的城市生態(tài)網絡。
近年來,洛陽在旅游產品和市場開發(fā)、旅游目的地建設、旅游產業(yè)規(guī)模、旅游經濟效益上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呈現出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從政府主辦向市場化運作、從門票經濟向產業(yè)經濟、從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轉變的良好態(tài)勢。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總人數6079萬人次,同比增長12%;旅游總收入302億元,同比增長15%。其中接待入境游客45萬多人次,同比增長20%;旅游創(chuàng)匯1.35億美元,同比增長20%。旅游景區(qū)(點)接待游客4300多萬人,同比增長16.63%;旅游景區(qū)(點)門票收入近7億元,同比增長22.75%。
洛陽市圍繞著“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絲路起點、山水洛陽”的旅游主題,高標準地編制區(qū)域旅游規(guī)劃,打造了以龍門石窟為代表的一批精品旅游景區(qū)和旅游線路,不斷加大旅游產品開發(fā)力度,實現了“四季有節(jié)會、四季看牡丹、四季能滑雪、四季泡溫泉”的旅游產品新格局,拉長了旅游鏈條,有力地促進了客源增長。
同時,通過整合優(yōu)勢旅游資源,分別以景區(qū)、交通、酒店、餐飲為核心組建了四家龍頭旅游企業(yè),這個成功做法在全省被推廣。目前,這四家旅游集團在吸納旅游資源、實施市場化運作、做大做強主業(yè)等方面都初步顯現出了產業(yè)集聚的效應! ≡诼糜涡畔⒒ㄔO方面,洛陽市還在全國首家推出了旅游電子門票,河南移動用戶通過手機積分或M值即可購買包含龍門石窟在內的20余家主要景區(qū)及牡丹觀賞園電子門票,通過景區(qū)門口的終端設備進行手機掃描核實信息,鑒權成功后即可進入景區(qū),全過程僅需1秒鐘。
文化旅游名城的新追求
牡丹花會,已經上升為國家級節(jié)會,美麗的“牡丹仙子”成了洛陽的文化大使、經濟大使、財富大使。龍門石窟、白馬寺、關林等旅游品牌,美譽度在不斷提升。但洛陽決策者清醒地意識到,盡管有著優(yōu)秀的旅游資源,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洛陽的旅游產業(yè)發(fā)展依然存在著產業(yè)層次低、綜合效益低等一系列問題。比如,在旅游總人數上,洛陽已經與杭州、成都等地人數接近,但游客人均消費水平卻不及這些城市的一半;一些旅游資源仍然處于“上車睡覺,下車拍照”、“有說頭、沒看頭”的低水平開發(fā)檔次上。旅游資源大市,依然面臨著旅游產業(yè)轉型升級的問題。
洛陽認識到,必須拉長旅游產業(yè)鏈,加大旅游產品開發(fā)水平和力度、加快從觀光旅游到休閑度假旅游的轉變,實現文化、文物、旅游有機結合,讓人們在河洛文化中陶醉,在精細服務中享受。大文化,大市場,大旅游,大產業(yè),成為洛陽打造國際文化旅游名城的重要努力方向。
為此,洛陽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推進。首先是加快推進洛陽旅游業(yè)國際化進程,編制實施《洛陽市建設國際文化旅游名城行動方案》,打造龍門石窟、牡丹、小浪底、伏牛山、五大都城遺址等一批具備國際影響力和強大吸引力的旅游品牌;采取不同方式,有針對性加大國際市場宣傳力度,全面提升洛陽國際旅游知名度;全面綠化美化城市環(huán)境,建造方便快捷的城市旅游信息標識系統(tǒng),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和旅游服務功能,營造文明待客的社會氛圍,為游客提供方便、舒適、溫馨、安全的國際化旅游環(huán)境。通過3-5年努力,使洛陽邁入中西部旅游國際化水平較高的城市行列,力爭入境游客接待數量在“十二五”期間翻一番。
加快旅游業(yè)與文化等相關產業(yè)融合。加快旅游業(yè)與文化、文物、會展、房地產、娛樂、體育等產業(yè)融合,不斷培育開發(fā)旅游新興業(yè)態(tài)。加強與文化部門合作,通過市場化運作,大力開發(fā)和培育一批具有濃郁洛陽地方特色、市場前景良好的文化旅游演藝項目,豐富洛陽夜間旅游產品。按照“使地下的文物走上來,書本上的文物走出來,古代的文物活起來”和保護與開發(fā)并重的原則,把洛陽豐富的文物資源特別是新建設的博物館新館、定鼎門、天堂、明堂和五大都城遺址等逐步開發(fā)成旅游產品。與休閑養(yǎng)生產業(yè)結合,依托白云山森林氧吧、欒川地熱溫泉、陸渾水庫療養(yǎng)度假區(qū)、西泰山森林氧吧、玉馬水庫度假區(qū)等資源和設施開發(fā)一批適宜中老年游客參與的養(yǎng)生康體類旅游產品。
不斷加快旅游產品結構調整優(yōu)化。加快推動旅游產品由單一的觀光型向觀光、休閑、度假、會展等復合型旅游轉變,以打造牡丹國花文化旅游品牌、四季節(jié)會旅游品牌,建設龍門世界級文化旅游綜合旅游區(qū)、伏牛山生態(tài)休閑度假區(qū)、黃河小浪底西霞院水上度假旅游區(qū)、白馬寺世界級佛教文化旅游區(qū)、五大都城遺址文化旅游區(qū)等為抓手,突出洛陽的歷史、文化、山水優(yōu)勢和帝都文化、牡丹文化、民俗文化,持續(xù)推出一批在國內外旅游市場具有震撼力和吸引力的旅游產品,形成磁場效應,盡快讓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在洛陽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