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不滅的礦冶爐火,既鑄造了礦冶文化,又留下了百孔滄桑。
延綿百里的黃荊山,是上蒼賜予黃石的一道獨特風景線。然而在靠山吃山的傳統(tǒng)理念支配下,黃石先民在山上開山采石燒石灰而數代相傳承。致使黃荊山留下20多個開山塘口而千瘡百孔,水土流失嚴重,禍害后代。
不僅如此,黃石又是重工業(yè)基地,先有廠后有城,城市布局先天不足,功能分區(qū)犬牙交錯,基礎設施欠賬多,資源環(huán)境約束大,一度被人戲謔為“光灰城市”。
煙囪曾是黃石人的驕傲,也是黃石人的心痛。
煙囪曾是生產繁忙、經濟繁榮的標志。鼎盛時期,城區(qū)共大大小小的煙囪2300多座,它們是黃石經濟的支柱“煙囪經濟”是黃石經濟的代名詞。
煙囪又是黃石人的心病。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白襯衣穿一天就變成黑襯衣……
在70年代,市區(qū)的幾個大煙囪天天吞云吐霧,黃荊山腳下炮聲隆隆,塵土飛揚!澳菚r候,煙囪冒煙是生產興旺的標志,從華新窯飄來的水泥灰,在周邊平房屋頂結成幾厘米厚的水泥垢,還能防雨!崩宵S石人如是說。
為了摘掉“光灰”的帽子,黃石開始了艱難地轉型。2000之后的五年間,黃石所有的石灰窯全部拆除,從此,石灰窯在黃石市區(qū)成為了歷史。
擁有百年歷史的華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一、二、三號窯,曾代表了國內水泥行業(yè)最先進的生產技術,被國家命名為“華新型”窯,向全國推廣并出口國外,成為新中國水泥工業(yè)發(fā)展史上的一座豐碑,也贏得了“中國水泥搖籃”的美譽。但該窯因能耗高、生產率低且污染嚴重而被新型干法窯所取代。華新毅然關停了這三座窯,每月可減少粉塵270噸,附近居民拍手稱快。
年近七旬的唐老漢家住緊鄰水泥生產線的張萬有村,“以前村子里家家關門,天天閉戶,就這樣屋里的水泥灰還是白花花一片,有的人不得不到別處租房,”他說,“現在,終于可以坐在院子里曬曬太陽了!
2008年一月底,傳出了令人鼓舞的消息:2007年全年空氣質量優(yōu)良天數達302天,連續(xù)4年在300天以上。這標志著,近半個世紀的“光灰城市”已成為黃石人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