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徐家匯商城股份有限公司23日即將上市之際,其十大股東名單中出現余秋雨的名字,引起市場關注。按中小板股票平均發(fā)行市盈率48倍計算,余秋雨的身家可能過億。但是,網民紛紛質疑,余秋雨等人持股徐家匯商城事件涉嫌國有資產的流失。
質疑余持股涉嫌國有資產
上海徐家匯商城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百貨零售業(yè)公司。2001年12月,“徐家匯”決定解散職工持股權,并計劃將其持有的24.5%股權轉讓出去。余秋雨當年以每股2.9239元的價格購入82.5萬股,出資為241.22萬元。經過9年多的股改和歷次轉增股本,如今持股數量達到518.64萬股。而據估算徐家匯上市后每股股價將達25元至30元之間,上市后余秋雨身家有望過億。
網民葉檀提出疑問說,徐家匯商城是國有控股的,那么國有控股的原始股權是否涉及國有資產的流失?是否涉及它的機制還不太健全?這次除余秋雨之外,其實還有40多個自然人股東,那對于這么一個比較好的國有資產來說,它到底是通過什么樣的機制,什么樣的制度找到它的原始股權的持有者,是否是公平合理的?
葉檀表示,作為市民,作為真正擁有徐家匯商城股權的當地的這些納稅人,他們的權利有沒有得到保障?他們的意見有沒有得到傾聽?“徐家匯商城持股事件里面,我們看到這一切問題都沒有得到解答,所以我認為這不僅是機制值得探討,而且涉嫌國有資產的流失。”
不是余秋雨的錯
搜狐網民大拿雜談指出,余秋雨的持股,是當年承接了該公司需要轉讓的職工股,并在其后參與了該公司的增資擴股,才形成了他目前在該公司的地位。那么,我們接下來需要提出的問題應該是,為什么徐家匯商城要把職工股轉讓出去?
當年每一個企業(yè)上市時,都從發(fā)行額度中切割出一部分,由企業(yè)內部職工按公開發(fā)行定價自愿認購,徐家匯商城的職工股正是因此而來。但是,當新股成為一棵“搖錢樹”的時候,權力之手很快便伸向了本來應該由企業(yè)內部職工認購的這部分股份,以至大量職工股流向社會,成為權力擁有者的一塊肥肉。而在新股發(fā)行必須通過權力審批的環(huán)境之下,一些公司為了達到上市目的,也熱衷于將職工股用來作為敲開審批大門的一塊磚頭。職工股的失控終于引起了高層的震怒,1998年11月,中國證監(jiān)會作出決定,停止發(fā)行職工股,并且規(guī)定,凡是有職工股的企業(yè),必須清退以后才能上市。徐家匯商城轉讓職工股,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的,余秋雨也因此而成為這家公司的大股東。
其實余秋雨成為徐家匯商城的大股東,是在制度安排下出現的一種結果。如果不是他來接手徐家匯商城的這部分職工股,那么,必定有張秋雨、王秋雨來擔當這個角色,決定他們能夠擔當這個角色的一個先決條件就是他們不能是徐家匯商城的職工。
他說,如果我們只是盯著余秋雨成為億萬富翁這件看起來有點不那么公平的事不放,而忽視了在這件事背后的制度路徑,那么就會將真正的問題掩蓋起來,這個真正的問題就是權力粗暴地剝奪了處于底層的普通職工的正當權利,讓他們做了股市腐敗的替罪羊。
停止發(fā)行職工股,事實上對上市公司的股東治理產生了不良的后果。無論是企業(yè)的高管還是普通職工,都只是企業(yè)的雇傭勞動者,他們?yōu)樯鲜泄緞?chuàng)造了財富,但他們得到的只是勞動報酬,而不是他們所創(chuàng)造的資本的溢利。在職工股取消后的最初幾年,我國上市公司經營效益普遍出現下降,雖然其間的原因很復雜,但企業(yè)勞動者與企業(yè)的分離狀態(tài)顯然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一刀切地將職工股掃地出門,從表面上看堵住了官員利用職工股進行腐敗的漏洞,但是,只要對權力出沒于資本市場沒有必要的監(jiān)督,腐敗仍然可以通過別的渠道不斷地表演給我們看。在職工股消失以后,中國資本市場出現了股權激勵的新名詞,而它很快就演變成了一種利益的輸送,權力可以繼續(xù)輕松地從資本市場中攫取利益,只是那根管道已經不再叫職工股,而叫做股權激勵,甚至披上了一件合法的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