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今年CPI的逐月走高及農產品價格的上升,管理通脹預期重新成為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有報道稱,有關部委和各地政府可能出臺一攬子控制物價上漲的措施,包括限價、“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價格補貼以及嚴懲囤積居奇等,尤其加大對炒作棉花和玉米行為的懲罰力度。 就在上周,福州市開始對大白菜、上海青、豆芽菜和空心菜等4種主要蔬菜實施“限價令”,成為國內第一個政府干預菜價的城市,目前,福州6家主要超市的80家門店全部將菜價調至政府指導價之下。此舉效果雖立竿見影,但爭議猶存。 這一輪農產品漲價具有合理性。雖然游資的炒作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必須看到,流動性過剩、天氣、土地和勞動力在內的成本上升等多種因素才是促成包括大蒜、土豆、生姜等農產品價格輪番上漲的主要原因。簡單打壓農產品價格恐傷及農民利益。 跟工業(yè)品相比,我國農產品價格長期以來處于被低估的地位。作為一種公平的市場補償,農產品價格合理和穩(wěn)步的上漲,對保護農民種植積極性,增加農民收入都是有好處的。從長遠看,一旦農民的積極性受到鼓勵,農產品的供應就會加大,有利于后市價格的穩(wěn)定。 反過來說,正所謂“菜賤傷農”,單純“限價”很可能造成沒人愿意種菜,沒人愿意賣菜,這遠比蔬菜漲價來得可怕,其結果必然得不償失。 無論如何,類似限價這樣的行政手段都應該慎用。除了“限價”,政府調控可以采取的手段其實還有很多,包括加大市場供應、加強市場監(jiān)管、抑制投機需求等,其總體的調控思路應該是以“疏”為主、以“堵”為輔。 所謂“疏”,即尊重市場規(guī)律,不打壓農產品價格,使價格反映真實成本,但同時在農產品漲價后采取提高居民工資、對中低收入群體進行補貼等方式來消解其不利影響;所謂“堵”,即對進入到農產品領域的游資炒作行為給予堅決打擊,減少投機因素對農產品價格的干擾,并引導游資流向其他領域。 與其直接干預價格,政府調控不如著力于制度建設,完善市場環(huán)境。例如,我國的農產品流通環(huán)節(jié)成本方面是國外的2至3倍,從田間到廚房的環(huán)節(jié)太多,是農產品價格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為此,政府要努力減少農產品的流通環(huán)節(jié),避免層層加價,并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再比如,近年來農產品市場波動規(guī)律為“價賤傷農-減少種植-價格升高-擴大種植-價賤傷農”。一旦今年農產品價格繼續(xù)上揚,可能刺激農民擴大白菜、大蒜、綠豆等作物種植面積,從而導致來年產量增大、價格降低,出現價賤傷農。為此,政府要加強農產品信息發(fā)布渠道建設,適時發(fā)布各種農產品的種植面積、產量、銷售量等信息,引導預期,切實保護農民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