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拼命搖著槳,
但我們的背后卻有可能是尼加拉瓜瀑布。
大前研一提出的“M型社會”理論就明確告訴我們,這個社會的結構改變了,原本常態(tài)分布下人數最多,也是社會安定力量來源的中產階級漸漸消失。老齡化社會來臨,人們陷入父母的贍養(yǎng)費、子女的教育經費、生活費、車貸、房貸、不定期災難支出等,被壓得喘不過氣來。
在中國臺灣,每年有將近15 000人由中產階級轉為新貧,而且這一比例持續(xù)增長。
半數以上的朋友陷入經濟崩盤而不知所措,多的是失業(yè)找不到工作的人。很多人即將落入下層社會而渾然不覺。很多人以為,只要他們咬牙忍一忍,經濟復蘇的好光景就會再回來。
“M型社會的來臨,已不再是理論!”“中央大學”臺灣經濟發(fā)展中心主任朱云鵬指出,臺灣社會的M型趨勢越來越明顯,在1999年,臺灣最窮家庭的平均可支配收入為31.7萬新臺幣,到2005年這一數字已降至29.7萬新臺幣;物價上升,而家庭的收入卻縮水約兩萬新臺幣。
但反觀臺灣最富裕家庭的最高收入,其在1999年為174萬新臺幣,到2005年卻增加到179.6萬新臺幣,收入提升幅度高達5萬多新臺幣!由此可見,貧富差距逐年擴大,臺灣M型社會即將產生的風暴不容小覷!
傳統(tǒng)的養(yǎng)兒防老的觀念,如今已經不適用了,F在的年輕人中會把錢拿回家孝順父母的是少數,50多歲的人,已是奉養(yǎng)父母的最后一代,被兒女棄養(yǎng)的第一代。
孩子自己生存都成了問題,哪有錢拿回家孝敬父母呢?
M型社會結構一旦形成,貧窮家庭若不改變思維,那么青少年問題加上老年問題形成的惡性循環(huán),將會導致貧富差距更大。
除了面對社會結構的改變,我們也必須知道產業(yè)結構的改變,很不利于基層工作人員。由于全球化的趨勢已席卷臺灣,許多機構被一一并購,人員大幅精簡,許多公司行號遇缺不補,更多白領將被淘汰。未來的世界,只剩下知識金領與知識藍領,公司核心幕僚的薪資越來越高,基層工作人員的薪資卻越來越低。
在中國臺灣,目前已有外商與本土銀行將催收賬款及開發(fā)業(yè)務外包給中國內地的客服中心,只留下比較核心的信用卡相關服務。許多公司裁撤倉儲部門,甚至將業(yè)務部門改為外包。在M型社會的浪潮下,臺灣的財富將被重新分配,貧者越貧,富者越富,沒人躲得過。整個產業(yè)結構即將改變,一輩子當個安穩(wěn)的上班族,已經成了遙不可及的夢想。
如今想靠上班獲得的單一收入養(yǎng)老已經是不可能的事了。除非貪污,如果光靠上班得來的那一份薪資,就算再怎么省吃儉用,你也很難成為億萬富翁?杀氖侨f一不幸被解雇,或是遭遇不可預測的災難,那么一夜之間,全家就將陷入貧窮的窘境。
持續(xù)收入是一份與平常上班無關的收入。如果只是多一份不可持續(xù)的收入,能給生活帶來多少保障呢?但一般人加班、超時工作,只是取得了一份不能永久持續(xù)的收入,若因此斷送健康,可就得不償失了。因此有人說:“用生命賺得的錢都不能花,因為買藥都不夠!
想想,萬一發(fā)生無法預測的悲劇,導致你突然沒有收入,既有的財產究竟能讓你維持多久?失業(yè)
6個月,你可能會失去愛車;12個月沒有工作,你可能會失去房子;沒有收入達18個月以上,你也許就會面臨生存問題。
要判斷我們是窮人還是富人,請仔細思考一下這個問題:當全家人都不工作時,要維持家庭現有的生活質量,全家人還可以過多久呢?如果答案是一年,甚至幾個月,我們就該好好思考我們的收入結構了。
收入分兩種:
1.暫時收入:95%以上的人賺的是暫時收入。(思考一下:對目前的工作而言,當工作的行為一旦終止,收入是不是會歸零?如果答案為“是”的話,那你就是在賺暫時性收入。)
2.持續(xù)收入:持續(xù)收入是一種每個月會自己流進來的收入,它不會隨著我們不再工作而停止。政府擁有營業(yè)稅、水電費等持續(xù)收入。
財團也通過運作獲得持續(xù)收入,例如:第四臺業(yè)者①、ADSL服務商收月租費。
在臺灣,軍人及公務、教職人員工作25年,年滿50歲可領約相當于月薪的80%的退休金,且能領一輩子,這也是持續(xù)收入。
在銀行存100萬新臺幣定期存款,每個月的利息約為1
800新臺幣,假設利率不變,那么這也算是持續(xù)收入。另外,股票紅利、房租收入等都符合持續(xù)收入的定義。
因此我們是窮人還是富人,取決于我們把精力放在追求暫時收入還是持續(xù)收入上。
你有持續(xù)收入嗎?持續(xù)收入將代表我們的身價,假設每個月擁有1.5萬~2萬新臺幣的持續(xù)收入,那就意味著我們有了1
000萬新臺幣的身價(每月的持續(xù)收入相當于存在銀行的1 000萬新臺幣產生的利息)。
富人專注于創(chuàng)造自己的身價,窮人卻專注于自己的工作收入;思維不同,結果就不同。
財富多少,關鍵在于我們如何選擇累積財富的方式,它是可以規(guī)劃與預測的,就像玩一副牌,有錢人知道如何經營手上的牌;富人的觀點,就是不在乎手上有多少錢,而在乎經營方式。想要擁有財富,我們就必須改變玩牌的計劃,徹底改變我們的收入結構。
|